?
摘要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面臨諸多挑戰,包括設施建設滯后、治理能力不足、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采取多種措施,包括加強設施建設、提高治理能力、加強監管和維護、引入社會資本等。同時,還需要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的治理模式和技術,充分利用污水中的資源,實現治理效果的最大化。政府和社會應該加大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投入力度,推動相關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為建設美麗鄉村做出更大的貢獻。
近年來,隨著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各地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探索出多種模式,鄉村的“顏值”不斷提升。然而,從全國來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仍有待提高。生態環境部、住建部等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城市污水收集率約為70%,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僅為31%,很多農村依然處于“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的狀態。
當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治理機制不完善、治理重點不突出、治理成效評估不合理、治理模式不科學等問題,標準、技術、資金和機制仍是制約“治水”能力提升的瓶頸。如何破解這些難題,讓建設美麗鄉村的步伐走得更快更穩更實?
一戶一策,標準不搞“一刀切”
農村生活污水是指農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污水,以及從事農村公益事業、公共服務和民宿、餐飲、洗滌、美容美發等經營活動產生的污水。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等推動下,我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一戶一策的治理方式,意味著針對不同家庭的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理方案,綜合考慮家庭人數、生活習慣、污水排放量等因素,從而確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同時,在治理過程中,也應該根據當地的經濟條件和資源狀況,合理選擇治理技術,避免浪費和不合理投資。
確實,盡管近年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大量治理設施“曬太陽”,無法正常運行。這主要是由于設施建設質量不高、運行管理不善、維護保養不到位等原因所致。
即便是北京,農村地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滯后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地區的發展和環境質量的提升。針對督察發現的問題,北京市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加強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治理效果。
針對居住相對集中的農戶,采取“集中聯建”的治理模式是可行的。這種模式可以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并且有利于對農村生活污水的集中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將多個農戶的污水集中處理。這樣可以將分散的農戶污水集中起來,便于統一管理和運營,提高治理效果和穩定性。同時,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規模較大,可以利用規模效應降低單位處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破解資金難題,建得起更要用得起
近年來,全國每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的建設投入均在600億元以上。可以預見,隨著我國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求的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投入力度還會繼續加大。目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數量快速增加,設施長效運維資金保障難的問題也日漸突出。
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農村污水治理工作。例如,制定稅收優惠政策、提供財政補貼等。同時,政府還可以通過發行債券、設立專項基金等方式籌集資金,加大對農村污水治理的投入力度。企業和社會組織也可以積極參與農村污水治理。企業可以通過投資、承包等方式參與農村污水治理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實現投資多元化。社會組織則可以通過捐贈、義捐等方式為農村污水治理提供資金支持。
污水變“肥水”,智能管理精準高效
農村生活污水中的氮、磷等元素對于農業來說是重要的肥力來源,因此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相比之下,城市污水的處理通常以消除污染為主,而農村污水的處理則更應該注重資源的循環利用。
“發揮污水水肥功能,進行資源化利用要定期對結果進行評估,及時改進,確保治理成效。”生態環境部土壤與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管技術中心研究員夏訓峰說,利用果園、菜園、農田、草地等消納污水時,不能造成板結、鹽漬化等問題。
近日舉行的生態環境部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導意見》,將深入謀劃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加大治理和監管力度,著力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下一步,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可根據實際情況完善成效評判標準。此外,還將定期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進行評估,結合區域水質改善需求,分階段逐步提高治理水平。
破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難題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通過試點示范、污水資源化利用、審慎建設設施、完善改造及退出機制、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為建設美麗鄉村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