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9日,生態環境部舉行7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司長趙世新出席發布會,介紹土壤、地下水和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關情況。生態環境部宣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裴曉菲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并共同回答了記者提問。
介紹土壤、地下水和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關情況
趙世新:記者朋友們大家好!很高興與大家交流。借此機會,首先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土壤、地下水和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支持!
土壤、地下水和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和美麗中國建設。生態環境部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方針,會同有關部門,強化源頭預防、風險管控、分類施策、協同治理、先行先試,持續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和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取得明顯成效。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我們緊緊圍繞“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控源頭、防新增、重監管,全面管控土壤污染風險。開展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強化溯源斷源,推動實施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重大工程項目,消除一批污染隱患。推動農用地分類管理,嚴格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加強違規開發利用監管,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推進黑土地、鹽堿地綜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
地下水是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和戰略資源,我們緊緊圍繞“確保地下水質量和可持續利用是重大的生態工程和民生工程”,強基礎、建體系、控風險,加強地下水重點污染源、飲用水水源“雙源”管理。構建技術標準體系,建立重點排污單位名錄,劃定重點區,推進風險管控修復試點,遏制污染加劇趨勢,地下水質量總體穩中向好。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我們緊緊圍繞“要給農民一個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求實效、重協同、促振興。有力有序有效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推進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治理農村污水,人工修復與自然恢復結合治理農村黑臭水體,系統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建立農村環境整治問題常態化發現機制,以“四不兩直”方式開展現場調研評估,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觀。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結合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大力推進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專項行動,整縣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應有貢獻。
土壤、地下水、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起步晚、基礎弱,任務重、主體多,懇請廣大記者朋友們繼續給予支持和幫助。謝謝大家!

生態環境部宣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裴曉菲
裴曉菲: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請大家舉手提問。去年底,生態環境部聯合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導意見》,請介紹一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進展情況,下一步還有哪些考慮?
感謝您的提問。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農村環境整治的重要內容,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生態環境部深入學習貫徹“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積極成效。截至2024年6月份,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到45%以上,農村污水橫流狀況大幅減少。
一是堅持三問,共建共享,不搞“一頭熱”。堅持“問需于農”“問計于農”“問效于農”,努力解決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集中力量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避免干部干、群眾看“兩張皮”。
二是守牢底線,明確標準,不搞“一刀切”。守牢兩個底線,既不能村莊污水橫流,也不能污水直排環境。堅持標準可以有高有低,但最起碼要給農民一個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確定“三基本”的治理成效評判標準,即基本看不到污水橫流;基本聞不到臭味;基本聽不到村民怨言,治理成效要為多數村民群眾認可。
三是分類施策,突出重點,不搞“一窩蜂”。聯合有關部門研究出臺可操作、好執行的政策指南和標準規范,不照搬“城市經驗”。指導各地篩選建立適合本地區特點的治理模式和技術工藝。組織全國2700余個涉農縣制定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方案),建立年度重點治理村莊清單并動態更新,集中治理人口集中、群眾反映強烈、污染問題突出、生態環境敏感的重點村莊。及時總結推廣應用基層好經驗好做法。
四是建管并重,健全機制,不搞“一陣風”。推動地方加強建設管理,確保建一個成一個,成一個用一個。建立問題發現機制,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共同指導省級、市級部門建立常態化摸排調研機制,以“四不兩直”方式開展現場調研,夯實治理成效。加強社會監督,與人民網合作征集群眾訴求,回應群眾關切,在解決問題中推動整體提升。
今年初,我們在2023年完成環境整治的行政村中,覆蓋各省份隨機抽取963個,開展調研評估,合格率90%以上。
各地積極探索出很多務實、管用、符合當地實際的經驗做法,例如,四川省巴中市鼓勵結合農民生產生活習慣,采取“分層資源化利用”方式,就近就地實現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第一層“自用”,通過家家戶戶的庭院經濟,實施污水資源化。第二層“大家用”,“自用”用不完的污水,用于澆灌周邊林地等農用地;第三層“備用”,“大家用”一次用不完的污水則儲存備用。
云南省文山州組織鄉村成立自建委員會,“政府出料、群眾出工”,既能滿足農民意愿、突出農戶特色,又能節約成本,還能保障建設質量,一舉多得。
一些地區在運維保障機制上,探索出財政預算安排一點、涉農資金整合一點、集體經濟補助一點、受益群眾自籌一點的“四個一點”的好做法,群眾主動性、責任感大幅提高,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局面。
我國南北、東西自然稟賦差異大,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習慣不盡相同,農村生活污水量大面廣,治理成效鞏固難,需要科學施治、持續發力。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抓好《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導意見》落實,推動因地制宜選擇治理模式和技術工藝,以實現“三基本”為導向,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應管盡管、應治盡治,不斷鞏固和提升治理成效。
地下水是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和戰略資源,請問目前我國地下水污染狀況如何?后續將采取哪些措施進一步提升、改善地下水水質?感謝您對地下水污染問題的關注。2022年聯合國世界水發展報告指出,全球一半的居民生活用水、四分之一的農業灌溉用水來源于地下水。我國北方地區相應的比例更高。地下水保護關乎飲水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確保地下水質量和可持續利用是重大的生態工程和民生工程。我部會同有關部門,堅持以保護和改善地下水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扭住“雙源”為重點,大力推進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積極進展。一是夯實基礎,建體系。貫徹落實《地下水管理條例》,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重點單位名錄等制度,出臺近30項技術規范,推進21個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污染防治管理模式。二是強化預防,控源頭。確定18000余家土壤、地下水污染重點監管單位,依法納入排污許可管理,強化污染隱患排查等義務落實;實施124個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重大工程項目,開展管道化、密閉化改造,污水管線架空建設和改造等,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質滲漏、流失、揚散。在此,呼吁有關企業,可以結合以舊換新,實施綠色化改造,從根本上解決滲漏、揚散污染環境的風險隱患,這樣投入最少、成效最好。三是調查評估,推管控。完成重點化工園區、垃圾填埋場、危廢處置場等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推動地方針對突出的環境問題有序開展管控修復。例如,貴州省凱里龍洞泉,采取“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阻隔+應急管控”的治理思路,水質實現了根本性改善,解決了附近2000余人的飲水問題。四是劃定重點,保水源。指導203個地市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指導地方對300余個存在風險的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開展綜合整治、風險防范。五是先行先試,明路徑。推進48個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點項目,比選形成一批適用技術。部署實施12個在產企業和12個化工園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復試點,探索適宜的管控修復技術體系。經過各地區、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全國地下水水質總體保持穩定,國控點位Ⅰ—Ⅳ類水比例2023年達到77.8%。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形勢仍不容樂觀。下一步,我部將持續加強相關制度建設,不斷健全管理體系,加強監管,推動地下水質量穩中向好。請問目前農村黑臭水體總體情況如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工作進展如何?針對相關工作,生態環境部下一步有何計劃?
感謝您的提問。美不美,家鄉水。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群眾對農村水環境的期待也越來越高。我部會同相關部門,聚焦房前屋后河塘溝渠和群眾反映強烈的農村黑臭水體,持續推動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讓一個個昔日的“臭水溝”變成群眾身邊的“清水綠岸”。一是清單化管理。建立任務清單、銷號清單、問題清單。組織各地開展農村黑臭水體動態排查,將其中面積較大、群眾反映強烈的4000余個水體納入國家監管清單,將其余近萬個水體納入省級監管清單,實行“拉條掛賬,逐一銷號”。對銷號后發現返黑返臭的水體,取消銷號,列入問題清單。二是系統化治理。明確“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水系連通、生態修復”的技術要求,結合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村民需求等確定治理思路和技術路線,鼓勵優先采用資源化、生態化治理措施。財政部會同我部從2022年起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先后選擇39個城市,治理黑臭水體2000余個。三是常態化監督。綜合運用衛星遙感、水質監測等方式開展跟蹤監管,確保“長制久清”。2022年以來,組織對已完成治理的2612個水體開展水質監測,治理合格率達到97%以上。對返黑返臭水體分析問題原因、督促指導地方及時整改,完善長效管護機制。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已完成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治理3400余個,達到“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80%以上。一些地區在治理模式和管護機制方面創新,形成了一些好經驗好做法。如,河南周口打造“漁光互補”模式,淮陽區馮塘村引入社會投資150萬元治理坑塘,在治理好的坑塘上建設光伏發電板,年發電量150萬余度,年收益約55萬元;發動村民利用坑塘養殖魚蝦,形成“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產業新模式,“納污坑”變為“生態塘”“經濟塘”。山東濟寧兼顧村莊防洪除澇及農田灌溉,泗水縣青龍莊村治理黑臭坑塘約4300平方米,汛期可蓄積12000余立方米雨水,為周邊農田提供9000余立方米灌溉水源。下一步,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持續加大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力度,加強已完成治理水體監管,確保“長制久清”。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方面,生態環境部開展了哪些工作,還存在哪些突出的問題和難點?
感謝您的提問。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以來,生態環境部會同各地區、各部門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以更高標準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聚焦現階段農民群眾需求強烈的重點實事,深入推動生活污水、黑臭水體、廁所糞污、生活垃圾等農村環境治理。農業農村部加強農村改廁指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指導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態環境部推進生活污水、黑臭水體治理,指導113個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梳理氮、磷污染突出的重點水體所在流域涉農縣清單,持續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督指導。截至目前,“十四五”全國新增完成6.7萬個行政村環境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45%以上、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完成“十四五”規劃任務的80%以上,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5%左右,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自然村比例超過90%,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農村生態環境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要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仍是美麗中國建設的突出短板和明顯弱項。農村生態環境的特點,要求我們必須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持續提升、久久為功。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一是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抓緊制定出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二是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統籌推進農村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三是整縣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推動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田園風光、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在廣袤鄉村漸次呈現。農民群眾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直接受益者和重要參與者。這里,也呼吁廣大農民朋友行動起來,美家園、美家鄉,共同創造和呵護身邊的美好環境,共同繪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麗中國新畫卷。耕地是農產品生產的載體,土壤安全又直接關系到糧食安全與否。生態環境部在耕地生態保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目前需要關注和解決的突出問題又反映在哪些方面?
感謝您的提問。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直接關系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我部會同有關部門,從“治、用、養、研、合”五個方面,深入推進耕地土壤生態環境保護,切實保障老百姓“吃得放心”。在“治”的方面,緊盯源頭治理,有效防范風險。充分利用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普查詳查、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等數據,在受污染耕地集中的縣級行政區整縣推進重金屬污染成因排查,確定污染源治理清單。實施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嚴格重金屬排放監管,在23省份劃定210余個區域,執行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整治完成2300余個涉鎘等重金屬行業企業,支持地方實施400余個土壤污染源頭防治項目。土壤重點風險監控點重金屬含量整體呈下降趨勢。在“用”的方面,推動分類管理,保障安全利用。農業農村部指導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實行優先保護、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分類管理、“以地適種”,指導地方落實品種替代、水肥調控、種植結構調整等措施,全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步提升。在“養”的方面,聚焦重點區域,促進土壤健康。配合相關部門指導地方在優先保護類耕地落實用地養地措施,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遏制土壤退化趨勢。對于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聯合北大荒農墾集團建立黑土地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實驗室,加強綜合監測和可持續利用研究,推動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和生物多樣性提高。在“研”的方面,強化科技攻關,提升支撐能力。建成土壤環境管理和污染控制、土壤健康診斷與綠色修復等一批部級重點實驗室,加強理論方法、技術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組織實施區域重金屬污染全過程精準識別與通量評估技術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開展污染溯源創新技術集成示范。在“合”的方面,加強統籌協調,形成監管合力。建立部門協同機制,加強源頭防控、安全利用、糧食收儲管理等,形成工作閉環。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開展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考核,壓實地方責任。下一步,我們將聚焦管好受污染耕地、養好黑土地、用好鹽堿地等重點,大力推動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確保土壤健康和永續利用。污染地塊的開發利用是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請問在建設用地污染防控方面,生態環境部采取了哪些措施管控風險,保障人民群眾住得安心? 感謝您的提問。正如您所言,污染地塊的開發利用,尤其是由工業用地轉變成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等“一住兩公”建設用地,關系人民群眾健康,備受關注。生態環境部始終把污染地塊監管當作重點,采取系列舉措,有效保障安全利用。
一是抓嚴“一個名錄”,防止違規開發。國家實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制度。名錄內的地塊,不得作為“一住兩公”用地,禁止開工建設任何與風險管控、修復無關的項目。地方負責把好“兩道關”,確保建設用地符合土壤環境質量要求,未滿足要求的土地不得供地出讓、不得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土壤污染責任人和土地使用權人依法履行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責任。
二是抓實“一張清單”,降低周邊影響。建立優先監管地塊清單,將近萬個地塊納入監管,督促查明污染。同時重點關注周邊存在飲用水源、居民區等敏感受體的高風險地塊,推動采取清理殘留污染物、設置圍擋等措施阻斷污染遷移,保障環境安全。
三是抓好“一批企業”,防范新增污染。根據國際經驗,土壤污染前端預防、過程管控和末端治理成本,通常呈1:10:100的指數級增長。為此,我們建立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制度,將16000余家企業納入重點監管單位名錄,定期排查污染隱患,按照“不泄漏、不擴散、早發現”的原則,推動開展地面防滲、管道可視等綠色化改造,消除隱患。
四是抓成“一批試點”,推動綠色修復。污染地塊修復成本高、技術難度大,應當因地制宜,統籌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探尋最佳解決方案。不少地區積極探索,取得較好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例如,北京實施土壤污染綠色管控,將原東方化工廠納入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自然恢復地塊生態功能,昔日化工廠變身“城市綠肺”。結合地方經驗,我們印發了《關于促進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綠色低碳修復的指導意見》,引導行業綠色低碳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防新增、去存量、控風險”的總體思路,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印發《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推動防治關口前移,構建要素協同、部門聯動的源頭防控機制,切實保障建設用地安全利用,讓人民群眾住得安心
裴曉菲:感謝趙世新司長,謝謝各位記者朋友的參與,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本文源自生態環境部,如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