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進鄉村振興,促進生態文明 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水利部、財政部于2019年啟動了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工作,通過競爭立項、省級推薦、專家評審等程序,共確定三批共127個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第一批55個,第二批 30個,第三批42個),涉及全國30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目前已累計安排中央資金142億元。三年來,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設進度,總體進展順利。目前第一批試點縣已基本完成建設任務,第二批、第三批正有序開展。通過水美鄉村建設,農村水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升,河流面貌煥然一新,同時帶動了區域經濟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就業,有力支撐了鄉村振興。
一、水美鄉村建設意義重大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建 議及綱要,明確提出推進農村水系綜 合整治,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2021、 2022 連續兩年中央 1 號文件都提出要“實施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 治”,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推進鄉村振興。2021年12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 2025 年)》,也將其作為推動村容村貌整體提升的重要措施。因此加強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建設水美鄉村,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系列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 健康的農村水系不僅是保障農村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的前提條件,也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基礎支撐,有助于打通生態和經濟循環經濟圈,發揮生產養殖、旅游休閑等綜合效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開展水美鄉村建設既是重現農村河湖水系自然風光的重要舉措,也是營造健康宜居生態環境、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不僅可以實現脫貧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對擴大農村內需、 助推農村產業興旺具有重要意義,還將進一步推進水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 發展的有效途徑 新階段水利工作的主題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當前水利發展的問題和矛盾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重點和難點在農村, 對擁有14 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三農”向好,全局主動。農村水系與群眾的生產生活聯系十分緊密,關系到6億農村人口的福祉和利益,也因為存在諸多問題而曾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短板弱項。通過水美鄉村建設,可以有效解決農村水系長期存在的河道淤塞萎縮、防洪排澇能力不足、水域岸線被侵占、河湖水體污染等問題,為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1.深刻理解系統治理的理論邏輯 堅持系統觀念,是以習近平同志 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黨和國家 各項事業進行戰略謀劃時提出的,是 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 設的基礎性思想和工作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鮮明提出堅持系統觀念,強調“必須從系統觀念出發加以謀劃和解決,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系統觀念是“十四五”時期 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強調整體系統觀,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 這是新時代堅持系統觀念在生態治理領域的具體體現,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治國理政層面對治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安排部署。2014 年 3 月 14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從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 “節水優先 、空間均衡 、系統治理 、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2020 年 11 月 14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追根溯源、系統治療;要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種生態要素的協同治理,推動上中下游地區的互動協作,增強各項舉措的關聯性和 耦合性。這些重要論述從處理好治水 要素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細化和豐富了系統治理的內涵與要求,指引治水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水美鄉村建設著眼鄉村、聚焦水系,是以縣域為單元,以村莊為節點,以河流為脈絡串聯起農村聚居區,水域岸線并治,集中連片推進,目的是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老百姓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治理對象不是大江大河,而是中小河流的支流、末端河道和農村溝渠湖塘,治的是老百姓家門口的河。這些河往往是大河的源 頭,小河水清才能大河水凈。因此,其治理思路與以往傳統的河流治理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現在從“分段治理”到 “全流域治理”,從“治理一處”到“治理一片”,從“一時美”到“持續美”。 要明確以下幾個關鍵詞:一是“農村水系”。一定是圍繞農村地區中小河流和農村湖塘來治理,尤其是沿河村鎮 人口聚居區,不包括城市、縣城規劃區。二是“綜合施策”。農村水系的問題表象 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僅依靠水利措施 難以從根本上改善, 要水域岸線并治, 綜合施策。重點圍繞農村河湖“盆”的功 能、“盆”的形態和“盆”中的水,通過恢復農村河湖基本功能、修復河道空間形 態及水域岸線、 提升河湖水環境質量, 建設安全通暢、水清岸綠、健康生態、管理有序的幸福河。三是“水美”。水美美在自然、美在健康、美在和諧、美在特色。美的追求與建設幸福河相關聯,群 眾房前屋后的河流變美了,才能切實增強幸福感。農村水系治理中不僅是追求 河流的功能性, 還要注重人文要素,要結合當地歷史挖掘水文化價值,在水景觀營造中真正展現水美的內涵。 基于以上認識, 水美鄉村建設要運用系統思維,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中“系統治理”理念深入貫徹落實到每一個環節中。在治理 理念上,首先要打破一地一段一岸治理 的局限,更加強調整體系統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系統各要素治理,以流域水系為治理對象,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地表地下統籌謀劃。在治理內容上,需要進一步拓展新發展階段河流治理的范疇和領域,統籌考慮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水文化和岸線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系。在治理方式上,要強調整體性、系統性、關聯性、耦合性和科學性, 整體施策、多措并舉,統籌水利措施與 非水利措施,工程建設與管護措施,綜合運用行政、技術、經濟、法律、宣傳等手段。在治理機制上,要加強協調聯動、 協同發力,統籌發揮政府部門、社會資本、公眾參與等多方合力。 因此,水美鄉村建設治理范圍不局限于洪水災害嚴重的重點河段或部分地區,而是總體分析縣域內農村水系存在的問題,根據輕重緩急,選 取一條或幾條河進行全流域治理,從上游到下游系統地治,治一條就確保 治好一條。治理措施不局限于清淤疏浚、堤防加固、河岸護坡、水系連通,而是統籌水系連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河湖管護等多項水利措施,兼顧污水集中處理、面源污染防治、入河湖排污口整治等污染治理措施,同時注重景觀、人文等要素。治理部門不是單一的水利部門,而是由縣級人民 政府牽頭,打破行業壁壘,統籌生態環境、農業農村、城鄉建設、交通旅游等各相關部門力量,集中發力,共同推進大治理、大保護。資來源不是單一的財政投入,而是整合農村人居 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相關渠道 項目資金,適當吸引金融資本和社會 資本,發揮資金規模效益,統籌實施、 協同推進,確保治一片成一片。三、久久為功、扎實推進,不斷豐富系統治理的實踐要義
農村水問題復雜多樣, 涉及面廣,需要處理好各類自然生態要素關 系。同時農村水系生態環境問題是長期累積形成的,根本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有個從試點到全面鋪開的過程。經過近三年試點示范,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第一批55個試點縣評估情 況來看,一些地方在治理中仍存在對 系統性考慮不足、 各要素統籌不夠、 治理措施單一、 部門協同不夠等問題,導致目標的協同性、措施的綜合 性、效果的持久性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就水論水現象依然存在,水系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以及農 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統籌協調不足,在治理標準、目標制定過程中沒有充分 銜接本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 明建設總體部署,仍存在水利部門自 說自話現象,缺乏大局觀、整體觀。二是治理領域統籌不夠, 水災害防治、 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沒有與水產業發展、特色水文化弘揚相融合,未充分發揮治理工程綜合效益,存在顧此失彼或交叉建設現象。三是治理要素協調不夠,沒有充分認識到水系治理是一項整體性、 系統性、長期性工作,對治理區域內 自然、經濟、社會、文化各要素統籌不夠,部門協同不夠,導致治理措施不當、治理效果難以持續。 水美鄉村建設是一種全新的治理模式,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推進 過程中應立足鄉村發展實際、河流特點,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持續發力、 久久為功,不斷豐富系統治理的實踐 要義。建議在下一步工作中,多借鑒像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等成功經驗,由點到面、由易到難。中央層面,要強化前瞻性、全局性、戰略性、整體性謀篇布局,加強頂層設計、優化實施路徑,加快推動水美鄉村建設工作 由試點示范轉向整體推進, 讓更多縣盡快實施盡早受益, 讓良好的水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地方層面, 要統籌好開發和保護的關系, 堅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在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生態規律基礎上,按照 維系水資源—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復合系統良性健康可持續發展要求,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注重區域差異和地方特色,提升項目策劃理念,優化設計 方案,推動在建項目實施,做好后續項目儲備, 以治水促進農村綠色產業發 展,助推鄉村振興。后續工作中應加強 以下幾個方面。 把水美鄉村建設放在整個縣域 發展中去考慮, 充分銜接縣域發展規劃 、國土空 間 規劃 、旅 游 規 劃 、鄉 村振興戰略規劃、 農村人居環境整 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 年) 等規劃, 關注鄉村分化演變態勢,與 村莊類型相協調,從空間上統籌上下 游、左 右 岸 、干 支 流 、水 域 陸 域 以 及 產業發展與水生態治理關系, 謀劃 治理布局。 厘清農村水系問題的相互聯系、因果關系和關鍵環節,按照“先安全、 再生態、后景觀”的目標邏輯,著眼整體大局觀和系統生態觀,既算大賬、長遠賬,也算整體賬、綜合賬,把局部問題放在整個系統中去解決,妥善處理點上突破與面上協同之間的關系, 有機結合各類工程措施,同步建立長效機制, 確保治理效果的穩定性、持 續性和長久性。 要根據當地鄉村振興實際需求, 注重區域差異和地域特色,制定“一村 一策”“一河一案”,因河施治。合理選 擇治理模式和治理措施, 提高治理針 對性,避免大開大挖、縮窄河道、過度 治理, 加強水域岸線空間分區分類管 控,促進河湖空間帶修復。要充分展現 不同地域鄉村河流的多元之美, 既要 南方河流“小橋流水”的秀美靈氣,也 要北方河流“長河落日”的壯美古樸。 圍繞治理目標和治理成效, 提升設計理念,積極吸納人文、生態、景觀等 專業,在地方特色上做文章、在設計細 節上下“繡花”功夫,激發農村水系的自 然美、人文美,增強水美鄉村品質。 要充分運用物聯網、 大數據、人 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手段,逐 步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 提高農村水系治理管理智慧化水平。積極探索多元投入模式,統籌農村河塘疏浚、農田水利建設、小流域 治理、小塘壩整治、農村水環境整治等不同資金同向發力。做好地方政府 專項債券申報, 積極利用銀行貸款, 可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吸引社會資 本參與試點縣建設,形成互為補充的 良性投入機制。 適當拓展水美鄉村建設內容,匯聚農旅、文體等相關部門力量,有力 帶動、盤活周邊產業,推動綠水青山 轉化為金山銀山,促進河湖生態資源 轉化為綠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探索 并推進鄉村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 制改革,構建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綠 色生態產業模式,實現鄉村水生態保 護和水資產增值,促進水美鄉村建設 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以“一盤棋”思想統籌資源、政策、 資金各要素,以一體化思路打破行政壁壘,讓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 推動各項政策良性互動、協調有序,實現多元主體協同共治。一是加大部門協同力度。落實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水利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密切配 合的綜合整治工作機制。用足用實用好河長制湖長制,充分調動各方積極 性,加大部門協同,實現共建共治共享。二是建立群眾參與機制。把群眾認可、群眾滿意作為水美鄉村建設工作目標,項目前期策劃中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了解群眾需求,體現親水便民。在項目建設、驗收、管護上,吸收群眾參與,讓廣大群眾感受到建設實效。來源:中國水利雜志 2022.12
作者:楊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