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樹,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在自然課堂上,這是一個普通的科普話題,在浙南山區,卻是廖永平和麗水林業人要研究的頭等大事。
“森林還是那片森林,管理的意義不一樣了。”廖永平是麗水市森林碳匯管理局(以下簡稱“碳匯局”)局長,剛履新3個多月。
2021年12月22日,麗水市森林碳匯管理局掛牌成立,這也是全國首個負責森林碳匯管理的部門。
開全國之先,專門為森林碳匯成立一個管理部門,這不免讓人好奇:其背后有何深意?在“雙碳”背景下其和時代發展有怎樣的互動聯結?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探訪了碳匯局。
0到1的突破 從碳的角度重新認識森林
白云山春季林相
麗水市蓮都區括蒼路158號,碳匯局的牌子格外顯眼。而在大門的另一側,麗水市林業局的牌子同樣鮮亮。
這也預示了兩者的關系——在碳匯局的“前世”中,重疊著林業局的影子。2020年初,隨著全國機構改革,不少地方的林業部門并入了自然資源部門,麗水也不例外。
“在我們這里,恢復麗水林業局的呼聲一直很高。”廖永平說。麗水是浙江最大的林區市,全市林地面積219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1.7%,林業資源是麗水發展的重要支撐。
考慮到這些,當地政府一直在為恢復林業局而努力。
讓廖永平欣喜的是,林業局不僅成功恢復了,還帶回了碳匯局的牌子。2021年8月,省編委發文批復,同意單獨設置麗水市林業局,同年12月,兩個單位同時掛牌,與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百山祖管理局合署辦公,有效整合多方力量。
森林碳匯局掛牌成立
“這是極大的創新,森林還是那片森林,但是我們要從碳的角度重新認識這片森林。”廖永平直言,碳匯局承載著地方碳中和的綠色雄心。研究表明:全球森林生態系統儲存了約1.15萬億噸碳,維持著77%的植被碳庫和39%的土壤碳庫,年吸收量約占陸地生態系統年固碳總量的三分之二。
在“雙碳”目標下,林業碳匯雖屢屢被提及,但如何開發利用仍是一個新課題——只有把林業碳匯變成“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可持續”的產品,參與到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中,其作用才能真正發揮。
這一觀點得到了省林業局林業碳匯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周國模的印證。周國模是國內研究森林碳匯的專家,在他看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麗水市,生態是其最大的優勢,聚焦林業是麗水綠色發展的根本保障和重要生態支撐。那么,如何把“重要”的森林碳匯資源挖掘出來,便是碳匯局的當務之急。
從現實基礎看,麗水是有優勢的。初步估算,麗水全市森林植物碳儲量7134萬噸,年增碳匯量910萬噸。近年來,全市森林蓄積量在歷史高位上再創新高,現已突破1億立方米,森林生態持續優化、森林質量顯著提升,可供開發的森林碳匯資源豐富、家底深厚。
光有家底還不行,還要有把0變成1的能力。歷數麗水這些年,不論是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還是林權制度改革,麗水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積累了林權抵押貸款、林地經營權流轉證等典型經驗,還通過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評估體系、生態產品交易體系、生態信用制度體系等三大體系建設,率先形成了一套可示范可推廣的“兩山”轉化麗水經驗和麗水模式。
從這些“先天條件”看,麗水無疑是開發森林碳匯的最佳選手。
盡管如此,具體到實際操作中,碳匯局要面對的仍是一系列“空白”。目前,碳匯局已經為自己制定了工作計劃——《林業碳匯工作專班方案》,正在編制的《森林碳匯麗水行動方案》也會在今年出臺。
“未來有無限大的想象空間。”廖永平說。在碳匯局的加持下,打造華東地區最大的森林碳庫、建設華東區域林業碳匯交易中心、樹立全國森林碳匯先行示范標桿等目標,有望一一落地。
青山變“金山” 讓碳匯像商品那樣自由交易
白云山庵堂夏季林相
“去年賣了多少錢?”“總共3筆,582噸,近6萬元。”
問起村里去年的碳匯交易情況時,龍泉市蘭巨鄉官埔垟村黨支部書記張小平脫口而出,可當記者問起怎么理解碳匯時,他的表情有點局促。盡管不是非常理解,可當去年市里要在村里做森林碳匯基地時,他仍然堅定地點頭:這是一件好事,憑著好空氣就能賣錢。
不過,他也有自己的憂慮。目前來買碳匯的多為政府部門,且次數不多。“有人買,它值錢,沒人買,還是一片樹林。”
張小平的想法簡單而實際,卻直抵碳匯局最重要的課題——讓碳匯像商品那樣自由交易。
“目前的碳匯交易多為點對點的案例,沒有建立起對應的體制機制市場。”麗水市發改委生態經濟處處長蔡秦一語道破。這兩年,盡管關于碳匯的交易很熱鬧,但無論是購入方、購入地還是碳匯價格,都是政府的主導行為,而非市場行為。
碳匯局今后要做的,就是要建立一個區域性的碳匯交易平臺,讓不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個人,都可以在上面自由交易,為實現碳中和目標作貢獻。
“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廖永平向記者介紹,“無形的森林碳匯如何開發測算?需要一套方法學!讓森林持續不斷產生碳匯,要對林地進行管理培育!既然是市場就需要一個交易平臺,有市場主體參與,還要有相應的碳匯金融產品……”
一張青山變金山的藍圖,已經在廖永平心中繪就。好在,他說的這些內容,麗水這些年一直在探索。
2020年麗水市生態環境局探索出臺了《浙江省麗水市森林經營碳匯普惠方法學(試行)》,嘗試著把森林碳匯量化。“不同的方法學算出的碳匯量也不同,摸清碳匯家底,需要應用不同的方法學模型對麗水森林碳匯進行統一監測計量。”林業碳匯專班協調處負責人袁薇依表示。
在搭建交易平臺上,麗水也有基礎。袁薇依告訴記者,我省的華東林權交易所是國家林草局同意的全國首個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平臺,也是唯一一家保留的林業類交易場所。目前交易所正在進行重組,今后將致力于建設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平臺,成為區域性的林業碳匯交易平臺。
當碳匯有了價值,金融產品也開始萌芽。去年8月,龍泉市官埔垟村村民李漢清以林業碳匯為質押,向銀行申請并獲得當地首筆“碳匯+地役權”貸款,80畝“碳匯林”共貸款20萬元。
碳匯局成立后,銀行對開發碳匯金融產品的興趣更大了。最近,碳匯專班協調處已和多家銀行負責人碰過面,商議綠色金融如何助力碳匯產品的價值實現。
“從碳匯的核算到交易再到延伸出來的金融產品,等整個鏈條運轉起來,碳匯就能換成真金白銀。”蔡秦認為,森林碳匯除了助力地方碳中和外,對于全域都是山區縣的麗水來說,還有著更為現實的意義,那就是將森林碳匯項目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有機結合,加快推動“兩山”轉化,為山區實現共同富裕蹚出一條新路子。
誰受益誰保護 買賣雙方“各司其職”
鳳陽山美麗林相 王軍峰 攝
等森林碳匯的交易通道打開,是不是就可以“躺著賺錢”了?
并不盡然。藍圖已經畫好,但等待廖永平和同事們的,是一個接一個的挑戰——碳匯的激勵不明,相關法律建設不足,交易制度亟待完善等等。
就拿眼前來說,區域性市場建好了,誰來買?“把市場交給市場。”蔡秦說。減排市場是一個政策性市場,因此需要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和驅動,在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控制的前提下,推動區域內企業進入市場。
中國(麗水)兩山學院副教授李泰君持同樣觀點。他舉例,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開啟,全國2000多家電力企業率先被納入。其中企業每年會被分配相應的碳排放配額,配額不夠用的要到市場去買,進而促進市場的運轉。不過對地方來說,納入全國碳市場的企業有限,要實現地方的“雙碳”目標,還要建立地方碳普惠平臺,讓更多社會主體走進來,那么區域性的碳匯交易平臺就顯得十分重要。
“政策驅動下,企業要么自主減排,要么購買碳匯進行抵消,低碳發展將成為一種自覺。”李泰君說。相對于工業減排而言,林業碳匯的成本低、效益好。今后隨著國家核證自愿碳減排量交易(CCER)的重啟,林業碳匯的市場價值將更為凸顯。
市場活躍了,對產品的要求隨之而高。就拿官埔垟村來說,今后靠碳匯“躺著賺錢”或許不太可能。
《百山祖奇觀》 潘勁草 攝
“誰受益,誰保護。”李泰君直言,目前我省的森林主要為次生林和人工林,碳匯的提升空間還很大。如果不做相應的管理和培育,今后森林產生的碳匯量會受限。因此,在產生碳匯這門課上,村民們要學會做好森林的防蟲防害,調整林下結構、植被更新等功課。走得快者,有如景寧,早在“十二五”期間就開始積極謀劃發展碳匯林業,為縣域生態優勢的發揮進行布局。
浙江是最早進行林權改革的省份,農民是林地的實際經營主體。可在碳匯開發過程中,也面臨一個實際問題:運營主體數量大而分散,難以形成合力。隨著碳匯交易量的增多,今后如何把分散在村民手中的碳匯集中起來開發,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這其實涉及運營開發主體是誰的問題。”在前期調研中,麗水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也遇到過類似問題。當地的解決辦法是,統一以村鎮的“強村公司”運營,收益歸村集體。
面對重重考驗,碳匯局除了和其他部門交流互動,還積極引智——成立了一個林業碳匯工作專班。
5個人的專班里,博士就有4人。
麗水職業技術學院靳全鋒博士,就是其中一個,今年3月中旬剛到碳匯局掛職報到。在他看來,森林碳匯的技術研究已經成熟,關鍵是如何把理論和現實的路徑打通,找出適合區域發展的政策和路子,讓全社會參與進來。
“賣碳不是目的,最終是要實現碳匯量增加、減排量變大、低碳企業更多。”廖永平說。碳匯局只是一個支點,撬動的將是整片森林資源。
【專家點評】
為森林碳匯開發利用打造浙江樣板
省林業局林業碳匯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 周國模
基于建設共同富裕美好社會山區樣板的現實需要以及我省當前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部署,麗水市森林碳匯管理局去年底掛牌成立,成為全國首個森林碳匯管理局,在浙江和全國都有重要意義。
“雙碳”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關鍵詞。
但是,無論社會、技術如何發展進步,社會系統不可能有純粹的零碳排放,只能通過自然生態系統的碳吸收,才能實現嚴格意義上的零排放。因此,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需要減排與增匯雙輪驅動、并力前行。
麗水市森林碳匯管理局要做的,正是后者。就麗水而言,得天獨厚的森林碳匯資源優勢是其可以在增匯上做文章的先天優勢。近期我省發布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鞏固提升林業碳匯、加強對林業碳匯的科技支撐等具體要求,這為我省林業碳匯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政策性指導。
把沉睡在山林中的碳匯喚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在森林碳匯項目開發中遇到了“難計量、難交易、難變現”等困境,只有把這些鏈條都打通,碳匯的經濟價值和碳中和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展現。今后麗水市森林碳匯管理局要做的,就是圍繞提升森林生態系統固碳增匯能力、探索林業碳匯補償和交易機制發力,進而形成增加森林碳匯和實現農民共富的浙江樣板。
作為全國第一個森林碳匯管理局,一旦試點探索成功,麗水經驗可以推廣全省甚至全國,推動全國的森林碳匯資源規模化經濟化利用,使森林碳匯帶動我國林業綠色健康發展,在推動鄉村共同富裕的同時,有效助力全國“雙碳”目標的實現。
4月21日,浙江日報3版深讀版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