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了一年之久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發布了。2021年12月5日晚,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下稱《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方案》中,對未來5年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做出了詳細安排,其中包括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推動村容村貌整體提升等多項內容。按照《方案》目標,到2025年,農村人居環境要取得顯著改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要取得新進步。1、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穩步提高,廁所糞污基本得到有效處理;
2、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斷提升,亂倒亂排得到管控;
3、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明顯提升,有條件的村莊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源頭減量;
4、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水平顯著提升,長效管護機制基本建立。
看得出來,這幾個方面,都與環保行業、環衛行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的發布,對于農村環保市場是一個重大利好,有望助推2萬億農村環保市場進一步充分釋放。
關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的消息,早在年初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就曾經透露過。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即俗稱的“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文件第十六條提出,要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如今,等待了近一年之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正式發布,其中包括4大塊內容,即:其他還有一些例如長效管護機制、強化組織保障等,屬于以上4大塊內容的輔助措施。以“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為例,其中主要規定了兩大塊內容:分區分類推進治理、加強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從區位來看,這些重點區域包括: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黃河流域及水質需改善控制單元等區域。前面幾個并不新鮮,什么京津冀、長江、黃河、大灣區,都是過去幾年多個文件多次提到的地方,一直也都屬于水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至于“水質需改善控制單元”,其實也是一個老概念。2016年的時候,原國家環保部第一次發布了“‘十三五’期間水質需改善控制單元信息清單”。其中,詳細列出了各省“十三五”期間水質需改善控制單元信息清單。比如,北京是這樣式兒的:后面幾年,這個清單似乎就沒有再發布過了。如今看來,這個清單未來可能還將繼續發布,大概率會是“十四五”期間水質需改善控制單元信息清單。而在這份清單中上榜的地區,也將成為未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點區域。看完了區位,再看位置。《方案》規定,農村生活污水重點整治的位置是:水源保護區、城鄉結合部、鄉鎮政府駐地、中心村、旅游風景區等人口居住集中區域。也就是說,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不是“撒胡椒面”,而是“以點帶面”,那些“點”,就是上述這些位置。未來,各個城市的這些角落,值得環保企業們重點關注。此外,《方案》還規定了一些“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的區域,包括:平原、山地、丘陵、缺水、高寒和生態環境敏感等典型地區。在這些地方,要以資源化利用、可持續治理為導向,選擇符合農村實際的生活污水治理技術,優先推廣運行費用低、管護簡便的治理技術。同時,還要鼓勵居住分散地區探索采用人工濕地、土壤滲濾等生態處理技術,積極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從這些表述中,可以大概看出未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技術方向,那就是:運行費用低、管護簡便的,以及人工濕地、土壤滲濾等生態處理技術。“十三五”時期,黑臭水體治理主要是在重點城市的建成區。“十四五”時期,這一工作將向縣城和農村延伸。按照《方案》的規定,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第一步是“摸清底數”,原文是:摸清全國農村黑臭水體底數,建立治理臺賬,明確治理優先序。試點的重點位置,是“房前屋后河塘溝渠和群眾反映強烈的黑臭水體”。治理的路徑,是“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水體凈化等措施”。試點的目的,是“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模式”。此外,“十四五”期間,還要鼓勵“河長制、湖長制”體系向村級延伸,建立健全促進水質改善的長效運行維護機制。總的看下來,“十四五”時期,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應該還處于試點階段,不會大面積鋪開。不過,企業如果在這一階段能夠參與試點,占領先機,未來到了“十五五”的大面積鋪開階段,就有望取得一定的領先身位。
這方面,主要也是兩大塊內容:健全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與利用。農村的垃圾收運,最大問題就是“散”,人口本來就不多,又是分散在各個地方,導致收運成本不劃算。所以,農村垃圾收運處置,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模式問題。按照《方案》規定,要根據當地實際,統籌縣鄉村三級設施建設和服務,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置設施和模式。具體來講,首選方式就是“因地制宜采用小型化、分散化的無害化處理方式”,從而降低收集、轉運、處置設施建設和運行成本。這意味著,農村的垃圾收運處置,將與城市的模式有很大不同,小型化、就地化處置將是主流,這對那些小型設備的生產廠家來說是一個利好。此外,《方案》還規定,要構建穩定運行的長效機制,加強日常監督,不斷提高運行管理水平。這屬于長效機制的,意味著農村的垃圾設施不能像早期的污水那樣“曬太陽”,而是要持續地把它運轉起來。這一點其實有點出乎我的意料,因為關于農村垃圾分類,《方案》竟然用了很多筆墨(有興趣的可以看看上面那張圖)。城市里的垃圾分類還沒做好呢,農村里有必要這么“著急”嗎?仔細看了看《方案》,還真有,因為相比城市,農村其實更適合垃圾分類。《方案》中就提到了幾個出路:可回收垃圾資源化利用,易腐爛垃圾和煤渣灰土就地就近消納,有機生活垃圾、廁所糞污、農業生產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利用,建筑垃圾用于村內道路、入戶路、景觀建設等。想想也是這個道理,千百年來,農村的廁所糞污不都是就近還田么?只有城市化以后,才有了污水處理設施的出現。如今,回到農村,其實完全沒有必要照搬城市的那一套,而是應該按照農村的特點,進行就地化的處置,爭取“垃圾不出村”。還有廢舊農膜、農藥肥料包裝廢棄物這些,也需要回收處理。總之,農村的垃圾處理,有農村的特點和規律,與城市有很大不一樣。而這,也將為專業從事這方面業務的環保企業提供很多機遇。畢竟,到了農村,就不能照搬城市的經驗了,以往在城市里做得再好的企業,也需要重新學習適應。
除了污水和垃圾,《方案》中還詳細規定了“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推動村容村貌整體提升”等內容,《環保圈》在此就不一一分析了。總的來說,這份文件對于農村環保市場來說是一個重大利好。眾所周知,中國有2862個縣,如果每個縣的環保投資額是10億元,那么整個中國的農村環保市場就高達2萬億元。一方面來自政策的推動。2018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農村的利好政策不斷。《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開展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實施方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等,極大地推動了農村環保市場的釋放。特別是2019年7月,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九部門印發的《關于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扎實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8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使得農村污水治理步入了“快車道”。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城鎮污水處理能力不斷提升,截止2018年,城鎮污水處理率已經達到94.0%以上,其中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0%,市場日益飽和。與此同時,廣大的農村市場卻仍然是巨大的短板。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40%的建制村沒有垃圾收集處理設施,78%的建制村尚未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農村環保設施缺口巨大。這些痛點問題,乘以巨大的體量,就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統計顯示,我國目前有9億左右的農村人口,約3.29萬個鄉鎮,約53.68萬個行政村,約265萬個村莊。根據測算,光是農村污水處理,市場空間就在5000億至1.5萬億之間。最近幾年,中央政府關于農村環境治理的政策文件越來越多,配套政策越來越完善了,各方面條件都在成熟。特別是這次《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的發布,更是為未來5年,農村環保市場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大家知道,“十四五”期間,污染防治攻堅戰要從“堅決”打好,變成“深入”打好。10月7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公布,其中要求:- 持續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注重統籌規劃、有效銜接,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基本消除較大面積的農村黑臭水體,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 優先推廣運行費用低、管護簡便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技術,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長效化運行維護。
由此可見,“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也將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內容。2萬億農村環保市場,將成為未來20年環保產業的主戰場之一。